李錦、貢布多加 |“絨”:青藏高原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表述和實踐藏族傳統(tǒng)的地理文化概念中,通常將廣袤的青藏高原分為“絨”“卓”兩種自然地理單元與經濟文化類型,且相應衍生出了“絨巴”和“卓巴”兩種人群分類概念?!敖q”“卓”二區(qū)居民在生計模式、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文章梳理了關于青藏高原“絨”這一概念的藏漢文資料,結合實地調查,描述了“絨”的語義、使用的語境、絨區(qū)居民通過實踐建立的地方感。得出以下結論:“絨”的概念產生于青藏高原特定地理環(huán)境和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之中,它在藏族社會語境下有著多重語義內涵。從詞源上看,“絨”是表述地形的詞匯,可理解為“山谷”“谷地”“兩山之間深溝”等地理形貌;從生產生活方式上看,“絨”指青藏高原海拔較低、水熱條件好、物產豐富的河谷農業(yè)區(qū)或林業(yè)區(qū),被稱為“絨域”;從地理方位上看,“絨”一般指青藏高原的“南部”;從空間分布格局上看,“絨”分布在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南亞次大陸地理接合部和過渡地帶,地理位置上具有邊緣性特點;從實踐層面看,絨區(qū)具有自然天塹、地理區(qū)隔、氣候炎熱等特征??傮w來講,“絨”是表述青藏高原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概念,適用于高山峽谷區(qū)域,是理解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物質生產、社會生活、精神世界的重要知識體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薦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