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銘記西藏人權發(fā)展史的光輝篇章——評話劇《不準出生的人》

發(fā)布時間:2024-04-14 19:01:00 | 來源:西藏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曹川川

1964年,剛成立一年多的西藏話劇團創(chuàng)作了一部反映舊西藏封建農奴社會問題的話劇作品《不準出生的人》。故事以1940年前后西藏社會為背景,農奴戀人扎西和央金在莊園女主人珠瑪和朗色佛爺的阻撓下,無法完婚,他們的孩子也被宣布為“不準出生的人”,命運備受擺布,經歷了種種磨難和生離死別,直到民主改革后,父女才得以相認。該劇通過一個普通西藏農奴的家庭命運,展現(xiàn)了封建農奴社會的黑暗與壓迫以及西藏民主改革后百姓生活發(fā)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這部話劇1964年春節(jié)期間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正式演出后,很快在國內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僅各省話劇團紛紛排演此劇,還被改編為歌劇、京劇、豫劇、楚劇、越劇、滬劇、河北梆子、花鼓戲以及電影、連環(huán)畫等藝術形式,在西藏自治區(qū)外廣為傳播。同時《不準出生的人》作為西藏話劇團的經典之作,經過多次復排演出,在西藏和區(qū)外觀眾中享有非凡的聲譽。

2019年,《不準出生的人》再次復排演出,除了在拉薩本地演出多場以外,劇組還在日喀則、山南、那曲、林芝、成都、咸陽等地給在校學生巡演,歷時兩個多月,行程一萬多公里,演出共25場,加上網上直播觀眾共計32萬多人次觀看,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該劇深刻批判了舊西藏封建農奴制度和農奴主對農奴的雙重壓迫,反映了農奴在肉體和精神的雙重煎熬下,人性的扭曲與極度壓抑下思想的反抗、批判與思索以及民主改革勝利后他們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解放,這對于當代觀眾了解歷史、感悟變遷是彌足珍貴的。

在這版劇中,扮演男主角扎西的演員嘉增達杰,有著與第一版老藝術家大旺堆一樣魁梧的身形,他是2007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第五批藏族表演班成員,他一上場,很多當年曾觀看過首演的老觀眾就說:“大旺堆又在舞臺上活了!”主人公扎西作為身處封建農奴社會中農奴的典型人物,內心存在著兩種力量的沖突。一方面,他身上有著根深蒂固封建農奴制度下農奴的刻板行為,他對農奴主表現(xiàn)出畢恭畢敬的態(tài)度,內心也承認并遵循著農奴制度,雖然他心中時時有不滿和反抗的念頭。另一方面,他追求個人及家庭的解放與幸福,但面對農奴主強大勢力和其他農奴的反抗意識薄弱,他難以實施反抗。最終,扎西放棄了反抗或逃跑,是因為他愛著雙胞胎女兒,不愿意因為反抗而使她們蒙受更大的傷害。這導致了他靈魂中兩種對沖的力量扭結與掙扎,這也是此劇中主角悲劇命運的深刻性之所在。嘉增達杰把生活在農奴主與革命者夾縫中、兩種力量沖突下的復雜人性準確地表達了出來。西藏話劇團窮達導演受經典電影《農奴》強烈的黑白對比的美學意識影響,請舞美設計、燈光設計和服裝、化妝、道具等各部門在戲的前幾場中,將舞臺的色調統(tǒng)一在一個沒有色彩的黑白世界里,視頻投影的天就是那么小的一塊,四周都被黑暗籠罩著,這一設計很好地表達了封建農奴制度下普通人的絕望和壓抑感,也讓這一版舞美顛覆了以往舞臺劇版本在視覺表達中寫實主義的執(zhí)著。

劇中還通過描繪扎西大女兒達娃與進步青年強巴對于未來的展望,贊美了民主改革對西藏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舞臺上通過轉臺的使用,將不同年代、不同地點、四季更迭與人物的形象質感相疊加。在第四場戲里,舞臺上才第一次出現(xiàn)色彩,這是一顆紅色的五角星發(fā)出的光芒,窮達導演把劇中進步青年強巴送給扎西大女兒達娃的戒指換成了一枚五角星,并借用電影《農奴》中的臺詞,在這里通過強巴說出了百萬農奴的心聲:“東方出了一個頂紅頂紅的太陽,太陽里站著一個頂高頂高的菩薩,他什么都能看得到,他看到這世界上最高最高的地方,有人受著最深最深的苦難,菩薩的手一揮,菩薩的兵跨過千山萬水,來解救人們的大苦大難,每一個菩薩兵的頭上都頂著一顆五個角的紅星……”這里的舞臺調度,將接下來劇情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幫助西藏農奴脫離苦難生活的行動給予了詩意的暗示,同時這個比喻與當地的佛教信仰非常契合,使之成為了劇中的點睛之筆。從七場戲開始,舞臺上有霞光、有星空和紅日,舞臺上的色彩逐漸多了起來,這寓意著黨的光輝逐漸照亮了西藏全域,老百姓的生活逐漸出現(xiàn)了姹紫嫣紅的美麗色彩。

在劇中扮演姐姐達娃的青年女演員索朗卓嘎說,有機會塑造一個離自己所處的時代那么遙遠的角色,既是挑戰(zhàn)也是學習。劇中性格溫婉柔弱的達娃遇到事情時常常是膽怯的,在妹妹影響下慢慢對強巴的愛情有了堅定的信心,又在強巴進步思想的影響下,從對自身命運的迷茫到最后堅定地站在尋求農奴解放之路的人群中。本來戲里有一場達娃臨刑前和扎西大叔父女相認的戲,索朗卓嘎不希望自己用嘶喊、哭泣等概念化的情緒表達,如何找到角色該有的感情傳遞方式,在導演的指導下,在與扮演扎西的嘉增達杰逐漸的磨合中,她找到了角色心理動機與之匹配的外在行為的真實感。雖然最終這場戲因巡演時長問題被裁掉了,但是在排演的過程中她獲得的藝術感悟對于一個演員已足夠充盈。窮達導演回憶,很多小觀眾邊看戲邊流淚,有一個小女孩看完戲說:“我從今天起,回家后一定要對我的爺爺奶奶加倍孝順,我才知道他們以前的生活那么艱辛,我還要加倍地認真學習,回饋黨和國家對我們的培養(yǎng)?!?/p>

此劇首演60多年后,我們再次回看這部劇,再次評析這部劇,是為了不忘這段歷史,是為了記住西藏人權發(fā)展史的重要篇章;我們不忘這段歷史,是為了激勵雪域高原上的中華兒女更好地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來源:《西藏日報》2024年3月26日第5版,作者為趙紅帆)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