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論(藝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9 17:53:56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2010年,藝術研究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出版、發(fā)表的成果眾多,進一步往廣度、深度發(fā)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下面按不同專題進行介紹。

一、綜論

本年度藝術研究領域最值得關注的研究著作為謝繼勝主編的《藏傳佛教藝術發(fā)展史》(上、下冊,上海書畫出版社)。該書共120萬字,700余幅圖片,系國內(nèi)第一部藏傳佛教藝術通史性著作。全書分7—9世紀漢藏藝術交流、10—13世紀敦煌西域漢地風格藝術對后弘期藏傳佛教藝術復興的影響、藏傳佛教藝術在西夏的傳播、元代中原藏傳佛教藝術、明代藏傳佛教藝術對漢地藝術的影響、明代蒙古藏傳佛教藝術、清代宮廷藏傳佛教藝術、清代北京和南方的藏傳佛教藝術、清代西蒙藏傳佛教藝術等9章,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xiàn)了從7—18世紀藏傳佛教藝術的瑰麗畫卷,并將藏傳佛教藝術放在我國多民族文化相互依存與共同發(fā)展交融的背景下加以總體把握研究,從而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古以來多元一體、水乳交融的格局。該書既注重橫向研究,即主要是通過考察不同時期藏傳佛教藝術本身的特點,并分析其風格成分;也注意縱向研究,即主要以藏傳佛教藝術作品風格,尤其是藏傳佛教藝術在漢地的傳播為線索,將個案研究的結果按風格發(fā)展的歷史線索串聯(lián)起來;同時,又考慮到藏傳佛教藝術本身在西藏腹地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印度、尼泊爾紐瓦爾藝術對西藏的影響,將7—18世紀的藏傳佛教藝術風格的發(fā)展演變、漢藏藝術的交流及藏傳藝術在中原內(nèi)地的傳播歷史加以研究。該書的出版,填補了藏傳佛教藝術研究的一項空白,代表了中國學者在此領域研究的最高水準。

羅文華、文明的《甘肅永登連城魯土司屬寺考察報告》(《故宮博物院刊》第1期)對妙因寺、顯教寺、感恩寺和雷壇四處魯土司屬寺進行了實地考察,對屬寺現(xiàn)存的所有文物的圖像資料進行了全面采集和初步整理,首次對妙音寺萬歲殿外回廊進行了繪圖,對魯土司所屬寺院發(fā)現(xiàn)的唐卡、造像和經(jīng)典進行拍照和整理,對妙音寺等多處佛殿的357幅曼荼羅進行重點考察。對屬寺建筑及壁畫上的題記進行分析,為寺院或殿堂建立年代以及壁畫、雕塑的斷代提供了證據(jù)。文章對魯土司屬寺反映出漢藏文化共融、共存現(xiàn)象進行了探索和分析,并認為其作為研究明清美術史、明清宗教史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也是明清時期漢藏文化交流的直接證明。

奇潔的《從〈格薩爾〉史詩看漢藏工藝美術交流》(《西藏藝術研究》第1期)從漢藏工藝美術交流的角度去審視《格薩爾》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文章著重考察了史詩中的漢藏之間絲綢、瓷器及相關工藝美術品的交流,詳述了漢藏文化彼此間相互影響及融合。林姝的《明清唐卡繪畫中的玻璃器》(《紫禁城》第6期)通過分析明清唐卡上的玻璃器,探討了明清時期中央與地方、漢地與藏地在藝術方面的互相影響,以及中國與西洋在文化、貿(mào)易上的交流。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