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不曾褪色的記憶 ——記藏學家和翻譯家索朗班覺

發(fā)布時間:2021-11-12 14:28:59 | 來源:《中國藏學》2016年第S1期 | 作者:索珍 | 責任編輯:

二十年了,父親去世已經(jīng)整整二十年!但我的記憶卻依舊如此清晰!不曾淡忘,不曾褪色!

今年正值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更加激起我對父親的追憶,點點滴滴……

很多年前的文章再次拿出來,細細讀起,不由得下起筆來做些補充,呈獻給大家。我想這是對父親最好的回憶,也是對中國藏學研究者最好的肯定。因為父親是一位受人敬重,嚴于律己的長輩;是一位嚴謹、認真的學者;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知識淵博的老師和長輩。他的學問、他的為人、他的廉潔是那樣的彌足珍貴。

我的父親叫索朗班覺,是著名的藏學家和翻譯家,1996年1月他永遠離開了我們……

1932年12月,父親出生在西藏拉薩,爺爺奶奶只生了他這么一個兒子,非常寶貝。9歲那年他被送進拉薩宇妥贊康私塾,學習藏文正字法、格言、公文寫作、算術(shù)等,打下了良好的藏文化基礎。后來父親曾對我提起過讀書的事:“那時候上學非常嚴格,老師動輒會打人,我曾被老師打過一次,幾天不能下床,而原因僅僅是我的宇沒有寫好?!备赣H由此也練就了一手漂亮的好字。幾年的私塾學習之后,父親伴隨爺爺周游西藏各地,歷時四年。期間父親還在昌都和曲水等地拜師學習,未曾間斷他的學業(yè)。

父親16歲起在拉薩拜著名大師學習。先后師從著名學者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jīng)師察珠·阿旺洛?;罘?、敏珠林寺著名佛學家洛追曲桑、康區(qū)活佛羅桑金巴、佛學大師阿魯仁波切、藏學家多吉杰博先生研習《三十頌》《音勢論》《修辭學》以及藏醫(yī)學、歷史、佛學等藏族傳統(tǒng)文化知識。名師出高徒,由此奠定了他深厚的藏學基礎。

20歲那年,父親娶回了美麗賢慧的妻子,一個值得他敬重和熱愛的人,那就是我媽媽,從此他們兩人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直到他離開我們。

父親很早就參加了工作。那是1952年,父親到當時赫赫有名的譚冠三將軍任校長的西藏軍區(qū)干部學校擔任教員,學員都是由各地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藏漢軍人和知名人士。父親在一個班擔任教師并兼任班主任。到藏干校教書,是爺爺幫他做出的選擇。在當時那個時代,那種環(huán)境,父親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完全可以到噶廈任職或出國經(jīng)商,也可以守在父母身邊盡孝道,但他沒有這樣做,可以說,他當時所選擇的到藏干校教書是他一生發(fā)展的最好起點。

在西藏軍區(qū)干部學校任教期間,父親開始學習漢語文,更廣泛地接觸到了新鮮事物和新知識。1954年,政府從藏族子弟中選拔優(yōu)秀青年赴北京學習,父親也在其中。那年到北京中央民族學院進行短期培訓,培訓即將結(jié)束時,經(jīng)阿沛·阿旺晉美先生引薦,希望父親留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充實藏語廣播電臺的工作力量,父親于是就留在北京工作,擔任藏文新聞的翻譯和傳播工作。1961年奉命返回西藏工作,先后在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西藏自治區(qū)文化教育廳和西藏人民出版社等單位擔任翻譯文字、新編教材、出版編輯等工作。在業(yè)余時間還承擔著教學任務。

記得我小時候,有那么一天,家里突然來了許多人,他們翻箱倒柜,把樓上樓下翻了個遍,最后帶走了我的父親。等我長大以后才知道,那是十年浩劫,父親也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長期遭受誣陷和迫害,在西藏林芝地區(qū)參加了幾年的學習班。那時有許多人家都遭此劫難。但對他所經(jīng)受的磨難,父親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訴過苦,只是說,在那些年,他打過土坯,蓋過房子,種過果樹,燒過木炭,樣樣都干得很出色。而他和同齡的好友相聚時,常常帶著幽默的口吻回憶當年勞動改造時的情景,父親輕松的言談,沒在我們心理上留下陰影,反而由衷地敬佩他那種熱愛生活、逆境不倒的情操和精神。

我父親一生在許多崗位上工作過,先后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西藏人民廣播電臺、西藏文教廳、西藏人民出版社,中央民族語文翻譯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無論在哪里,父親對待工作都是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在電臺工作時,他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外,還幫助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翻譯、審定大型紀錄片,并和同事們一起為豐富節(jié)目制作過廣播劇、故事、電影剪輯等。在西藏文教廳工作期間,編輯、翻譯、審定了許多教材,整理了《西藏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和手工業(yè)用術(shù)語》。在西藏人民出版社工作時,翻譯了很多難度較大的書籍,作為編輯,從審稿到封面設計,以致為書寫序,一點一滴,一絲不茍。他在審定《簡易針灸手冊》一書的譯文時,還創(chuàng)造出120個穴位的藏文名稱。

1979年的春天,一位北京來客出現(xiàn)在了父親面前,這位來客介紹了粉碎“四人幫”和改革開放后,北京思想文化界的最新情況,希望父親再次去北京,為藏族文化的傳播和文化交流做工作。父親欣然接受邀請,再次踏上他熟悉的北京,調(diào)到中央民族語文翻譯局工作,由藏文室主任直至翻譯局副局長、黨委書記,在此期間,他被評定為譯審的高級職稱。

父親一生最大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翻譯工作中,他的名字先后收在《中國翻譯大詞典》和《中國翻譯專家詞典》等中。他所翻譯的理論方面的著作有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的選集十幾卷,他還參與了文學方面的譯著《天安門詩抄》《水滸傳》等的翻譯和審定。這些名著的藏文版出版后,曾名揚全藏區(qū),成為大家茶余飯后必讀圖書和學校的課外讀物,得到藏族知識界的好評。著名學者西南民族學院教授毛爾蓋·桑木旦評價《天安門詩抄》說:“該詩的翻譯是解放以來第一流的譯著”。

作為一名翻譯家,在此后的許多年里,他翻譯、編寫、審定的各類稿件、書籍、教材多達數(shù)千萬字。重要著作有:《列寧選集》《斯大林選集》《馬克思關(guān)于再生產(chǎn)的理論》《毛澤東著作選讀》《毛澤東書信選集》《劉少奇選集》《周恩來選集》《鄧小平選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匯編》等。自1982年以來,他多次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代表大會、全國人大、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文件翻譯和審定工作。

《水滸傳》等藏文譯著問世之后,父親開始關(guān)注另一名著《紅樓夢》。父親曾經(jīng)說過:“如果能把《紅樓夢》這本巨著翻過來,那將是一個巨大的貢獻。藏族傳統(tǒng)文化是輝煌的,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需要不斷地比較和借鑒,只有揚長避短,才能更上一層樓?!都t樓夢》是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漢民族的生活在其中反映的很豐富,它的寫作手法也很獨特,如果翻譯過來,就可以用來比較和借鑒。兩個民族,兩種文化,交相輝映,對于民族共同進步也很有益處。”正是從這樣一個出發(fā)點,父親買了很多有關(guān)紅學的書籍,一度完全投入到紅學的世界里。  《紅樓夢》里的難解字詞非常多,父親查辭典,做卡片,電話尋問,登門求教,日以繼夜的工作。由于受到他的影響,我們整個家人都成了紅學迷,《紅樓夢》成了我們談話的熱門話題,我們幾個子女也常常拿《紅樓夢》里的人名,相互打趣逗樂。終于,《紅樓夢》第一卷出版了,得到了公眾的好評。這是父親留給后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譯著,人們在閱讀這本書時,也許不會想到,父親曾為其中的一句話或一個詞,徹夜難眠。

通過《紅樓夢》的翻譯,父親在古代漢文名著,尤其是漢文詩歌的翻譯方面總結(jié)除了許多經(jīng)驗。父親認為詩歌是用最凝煉的語言反映生活和感情,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詩歌產(chǎn)生的背景和時代,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詩的內(nèi)容,更不要說感受它的韻味了。父親曾寫過一篇關(guān)于詩歌翻譯方面的文章,題為《論詩歌的翻譯》,這篇文章引起了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原會長姜椿芳先生的極大興趣,他評價說:“藏文詩歌成就甚高?!睂τ诟赣H所譯《紅樓夢》中的詩詞,他說:“主題、形體、韻律的見解及探索頗深邃,可欽可佩?!边@部譯著還得到了阿沛·阿旺晉美委員長的高度評價:“索朗班覺是位翻譯家,他通曉藏族文化的各個學科,……其譯作文筆優(yōu)美貼切,令藏族讀者了然易懂,其味猶濃?!弊g本問世后,許多讀者來信來電,盛贊這部譯著翻譯成功,并希望盡快看到后面的幾卷。

父親的主要工作體現(xiàn)在翻譯方面,但是他無論在西藏,還是在北京,從來沒有放棄過教學。他教學有方,又知識淵博,這使他經(jīng)常被請去講課。許多年里,他先后在西藏人民出版社為編輯開辦培訓班,講授藏文文法《三十頌》《字性配法》;在民族出版社為藏文室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藏語組,以及中央民族語文翻譯局藏文室講授藏文文法;為西北民族學院來京實習生及中央民族學院實習生作關(guān)于翻譯和詩歌方面的講座;還為中央民族語文翻譯局、中央民族大學大專班講授藏文文法。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歷任中央民族學院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后來為五省區(qū)編譯人員舉辦培訓班,講授藏語的規(guī)范化。90年代以來,他又在中國教育電視臺開辦了《西藏文化一百講》的講座。多年來,他為藏族的學術(shù)界和翻譯界培養(yǎng)了一批批的人才,比如先后擔任《西藏日報》社副總編輯的洛桑赤列、娜真,西藏軍區(qū)楊世喜,那曲軍分區(qū)司令索朗旺堆,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shù)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降邊嘉措等等。最為可貴的是,父親在培養(yǎng)人才的同時,自己也不斷吸收新文化新思想,使自己逐漸成為一名杰出的藏族知識分子。

作為學者,父親潛心研究藏族文化,對西藏的歷史、宗教、建筑藝術(shù)、唐卡藝術(shù)、戲劇藝術(shù)、藏醫(yī)學、天文歷算和西藏民俗的研究都有相當?shù)脑煸劇Kl(fā)表過《藏戲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詩境概說》《論藏語規(guī)范化》《藏族天文歷算史略》等一些在學術(shù)界頗具影響的研究論著。

1987年夏天,我從西藏拉薩調(diào)到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工作,當時父親在中央民族語文翻譯局,我時常能聽到父親的同事講述他工作的作風,他們說,父親不僅認真做自己的業(yè)務工作,而且嚴格履行崗位要求,以身作則,總是起著表率的作用。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從不搞特殊化,在處理事情、解決問題時,常常換位思考,及時了解職工疾苦,貼近群眾,關(guān)心群眾;他從不擺架子,更不居高臨下。1991年,因工作需要,組織上調(diào)任父親到藏學研究中心工作,并擔任副總干事。對于我這個已經(jīng)在藏研中心工作的“老”職工,父親提出要求,不僅嚴格甚至比較苛刻。我深知父親嚴格要求的本意,但也力爭自己的基本權(quán)益,為此還有過小小的不愉快。當時的事迄今為止,我仍記憶猶新。多少次,從心底里深深感謝父親對我的嚴格要求,使我一直堅守做人的底線和做事的原則。

1991年,父親調(diào)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以后,他開始了更為緊張、繁重的工作。他夜以繼日,不斷地工作,不僅要做藏學研究領(lǐng)導組織工作,還要管理行政事務。那些頭緒繁多的行政事務使他勞累過度。這期間,他還多次率團赴美國、瑞士、日本、意大利、挪威等國參加學術(shù)會議和進行學術(shù)交流活動。在國際講壇上,父親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用大量的事實來揭露和痛斥國外反動勢力分裂中國的政治圖謀。

作為單位的負責人,父親非常關(guān)心群眾的疾苦,只要可能,他總是盡力去解決群眾的困難。當藏學研究中心的職工搬入新居之后,他一家一家地走訪,并詢問他們的困難,幫助解決。相反,他對我們這些孩子卻要求嚴格,要求我們政治上進步,生活上儉樸,工作上認真和鉆研。他常對我們說,做人要正直、磊落,他把自己的知識和做人的準則都點點滴滴傳授給了我們,使我們受用終身。

父親除了忙于日常工作之外,他還擔任了許多社會職務,他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協(xié)會常務理事、中國翻譯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民族委員會副主任、援助西藏發(fā)展基金會理事、中國避暑山莊外八廟保護協(xié)會理事等等,為了表彰父親為我國社會科學所作出的貢獻,1993年政府頒發(fā)給他特殊津貼和證書。

正在父親為黨的藏學事業(yè)發(fā)奮努力工作的時候,病魔卻在慢慢地侵蝕他的身體。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他去世的前一段時間,他每每回到家里,就像一臺散了架的機器癱倒在沙發(fā)上,母親可口的飯菜引不起他一點食欲。夜里他常常不能入睡,要靠藥物才能睡一會兒??粗找娤莸纳眢w,全家人都很著急,可是父親總是放不下手頭的工作。直到實在不能堅持了,才同意住院做檢查。

一次次的檢查,父親的病終于定性了,那是我們最不愿意證實的疾病,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之一。寫到這里淚水再次模糊了我的雙眼。我忘不了醫(yī)院里父親堅強的身影,每一次治療帶給父親的痛苦都是常人難以承受的,但父親總是談笑風生,不在我們面前流露一點痛苦。父親正視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醫(yī)生治療,尊重每一位大夫和護士,他的一舉一動都感動著大家。有一次,他的主治大夫在他面前失聲痛哭,面對醫(yī)生的眼淚,他什么都明白了,但他是那樣的堅強,那樣的安詳,直到最后離開我們。

父親離開我們整整20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歷歷在目,仿佛一切發(fā)生在昨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一次次深切地認識到父輩藏學家們留給我們的財富是那樣珍貴,時時刻刻滋養(yǎng)著我們的心靈。他們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值得我們緬懷!

(作者:索珍    摘自:《中國藏學》2016年第S1期)

版權(quán)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quán)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